米粉是岑溪市民群众一日三餐常见的食物,可以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说到米粉呢,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的三堡米粉了。相信吃过的人不少,但是三堡米粉从稻米蜕变成为大家喜爱的米粉的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去了解一下。
5月7日一大早,记者来到了位于三堡镇车河村的双顺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前段时间收获回来的谷儿米已经浸泡两个小时,马上就可以开始制作米粉了。今天的天气对于生产米粉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天气。我们邀请了该公司的元思月,带我们了解下三堡米粉的制作流程。
岑溪市双顺食品有限公司 元思月:“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三堡米粉的制作工艺第一道就是用山泉山来浸泡谷儿米。我们的师傅在每天凌晨三点钟的时候,就开始浸泡大米,泡大约两个小时,五点钟以后就开始第二道工序磨浆。”
把从附近村民种植收购回来的谷儿米,用山上清澈甘甜的山泉水进行浸泡,这样既保留了米粉的原汁原味,也使做出来的米粉口感更好。两个多小时的浸泡,使谷儿米充分吸收了水分。
元思月:“第二道工序是磨浆。由磨浆机进行粗、中、细三道工序磨浆,磨浆的时间取决于浸泡的硬度跟软度、温度的结合。”
饱满的谷儿米在粗重的石磨下进行三次研磨,确保了米粉生产出来后细滑可口,这样才能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也是三堡米粉远近闻名的原因。
元思月:“第三道工序就是蒸粉。蒸粉的主要工序是靠民间老艺人做出来的竹编,粉皮放到上面拿出去经过天然的凉晒。”
把粉浆均匀浇放在竹编上,然后放到锅里用水蒸气蒸熟,在高温的作用下,粉浆变成了一片片薄薄的粉片。
元思月:“这个凉晒场地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人居、工业的污染。这是三堡最好的一个鸟语花香的地方来进行凉晒。”
今天的天气很好,经验丰富的工人认真把握好凉晒粉片的时间,不可以太长也不可以太短。竹编由本地的老艺人手工编制,粉片放到上面进行凉晒,有利于吸收阳光和通风透气,米粉制作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了米粉匠人对历史的传承。
元思月:“粉片经过太阳的凉晒,干燥后就进入了回水折叠的工艺。”
把充分吸收了阳光的粉片收回来,涂上植物油水后,再进行折叠、凉干,这样便于米粉成型,更有利于包装存放,这些小细节,考虑得还是很周到的。
元思月:“这是三堡米粉风干前的切粉,风干时间大约需要两天,要放在阴凉、透气、通风的地方进行风干。”
把折叠、凉干后的粉片,用小型机器切成丝,到了一这步,三堡米粉就初步成型了。可要想吃到可口美味的米粉,还需要耐心的等待,因为还要把米粉放到长方型的竹编上固定好,放置到干净整洁的环境中,进行两天的自然风干。
元思月:“这是在包装前进行的最后一道工序回晒,大约时间是两个小时,让它充分享受阳光的味道,再进行包装。”
经过两个小时的回晒后,米粉带着淡淡的阳光味道进入了包装车间,这时候的米粉,最是诱人。
元思月:“三堡米粉的包扎,靠的是这根竹篾,竹篾需要经过高温的蒸煮,这样可以防止微生物的滋长。”
包扎好的米粉,进行密封包装,再入箱,工人们充分考虑了每一个细节,这样做出来的米粉更地道,存放时间也更长。
前后一个星期,十几道工序,谷儿米华丽丽地蜕变成为米粉,是米粉匠人辛劳的付出,也是米粉传统工艺生产传承发展的结晶。三堡米粉产业的发展,为大众带来可口食物的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村民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岑溪市双顺食品有限公司员工 卢海萍: “我在这里工作好几年了,每天在这里工作得挺开心的。每个月都有2000到3000元的收入,可以帮助家里,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目前在三堡镇,米粉生产规模比较大的有双顺食品有限公司和永顺米粉厂,参与米粉生产5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占三成,较大程度地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难问题,同时每年可为车河、简塘等村集体经济增收超30万元。
三堡镇镇长 谢国海 “三堡米粉是我镇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也是贫困村第一书记重点扶贫农产品。目前全镇共有米粉厂85家,年总产量达5600吨,产值7000万元,解决就业人口6000多人,对推动全镇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增收起到积极作用。”
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米粉加工户,机械化生产的大型米粉厂,加上“公司+扶持贫困农户”生产互助、互利、共赢的经营运作模式,促进了三堡镇米粉产业的蓬勃发展。三堡米粉柔韧耐煮、细滑可口的特点,也深受消费者青睐,除在广西区内销售外,还远销港澳地区,以及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三堡镇镇长 谢国海 “下一步,我镇将以作风兴市活动为契机,加大帮扶力度,持续推动三堡米粉企业复工复产,扩大生产规模,做大做优做强三堡米粉特色产业,打响这张名片,为决胜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振兴做出新贡献。”
记者:陈永湘、吴杰彬
编辑:陈剑芸